香妃墓旅游文化综述
新疆旅游的三大资源(吐鲁番学、龟兹学、喀什的伊斯兰文化)
“艾提尕尔清真寺” :艾提尕尔是节日欢聚的场所的意思。也有等级最高的清真寺的意思。全新疆共有四座艾提尕尔清真寺,除了喀什的之外,于田有一座“艾提尕清真寺”,哈密有一座“艾提卡尔清真寺”,和田市也有一座“艾提尕尔清真寺”,它们都是当地最大的清真寺。艾提尕尔清真寺始建于1442年前后,以后逐渐修建,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形成了现在的规模。艾提尕尔清真寺的建筑风格融汇了维吾尔、中西亚伊斯兰以及中原文化(莲花柱头、万字符、藻井)。艾提尕尔清真寺在国际上也有影响,伊朗的总统也向艾提尕尔清真寺赠送了丝毯。
“维吾尔族”的来历:最先被称为“铁勒”,南北朝时期称为“韦纥”,隋朝时被称为“回纥”,公元788年回纥首领向中央政府请求改回纥为“回鹘”。喀拉汗王朝的首领被称为“桃花石汗”,元朝被称之为“畏兀尔”,上个世纪30年代改为“维吾尔”“ 维”是团结联合的意思,“吾”是我的意思,“尔”是你的意思。
梁寒操
清宫造像留孰色,幽圹遗躯闭异香,
绿瓦圆穹灵寝在,欲求史书已难祥。
“乾隆大帝与新疆阿巴克霍加家族的后裔都是那个朝代的精英,他们用一条无比信任无比尊重的纽带串联起中国东部和西部,串联起不同语言,不同信仰,不同文化,不同习俗的中华民族。民族不分大小,一律平等,和谐统一是民族发展的根本。”
许多年前,我有一个心愿,用尽一生走遍新疆各地。饱览山川美景,笑谈人世际遇,造访民情习俗,追溯历史古迹。
许多年后,我辗转飘零,寄居在中国西部最富有民情、民风、民俗的历史文化名城喀什,西部诗人赵力有一首著名的“香城赋”生活的并为之倾心讴歌的热土,“香城”——喀什,并且近距离观看
“为您的出行指点江山,让您的旅途细微、动情,五彩斑斓,是我忠实的心愿。”伴随着香妃墓讲解员的介绍,我来到了声名远播的丝路名城喀什——香妃故里。
香妃墓又名阿巴克霍加墓,地处喀什市东北郊5公里的艾孜热特村。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占地面积72亩。正门前地势开阔平坦,四周古杨参天,荫翳蔽日。东侧特设旅游纪念品专卖店和游客中心,西边“圣水池”古树环绕,风光别致。
香妃究竟是埋在遵化还是喀什,争论已无关紧要;但二三百年前这桩尘封的历史,的确是一部回肠荡气民族大团结、祖国大统一的颂歌
著名外交家熊向辉在喀什记游一诗中写道:
细足驴群踏清沙,白杨深处见人家。
无雨却有长流水,多风不碍四时花。
琴瑟声中迎远客,葡萄架下飨甜瓜。
天山香妃应含笑,汉维一样爱中华。
香妃墓是喀什市现存的第二座大型伊斯兰建筑物,也是今新疆境内规模和影响都算最大的伊斯兰教“霍加”的安葬地。陵园正门朝南,进门后是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庭院,有门楼和高低礼拜寺、主墓室、讲经堂、加满清真寺四大部分组成。另有水池、寺属园林等配属设施。
香妃墓和香妃的历史、传奇故事,在民间广为流传。一百多年来受到国内外游客的广泛关注,他们当中不乏政要名人,文人墨客。其中,有人留下了这样一则故事,耐人寻味。
1880年6月8日,英国人依莱阿斯到达喀什噶尔,游览了阿巴克霍加墓。据他在《游喀什噶尔阿巴克圣墓记》中说,当年这里还设有陵园附属的伊斯兰经文学校,“无数的经院建筑,它是到这里学习神学的学生们的住所。”
主墓室建筑之谜
阿巴克霍加墓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典范,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心血和智慧的结晶。墓四周为长方形,底面横长35米,纵深29米,通高27米,建筑全用砖块砌成。沿着墙内墓道,可以旋转攀上穹顶。墓室顶部中央为半球形圆拱,直径达17米,顶部还建有一“帮克楼”。建筑设计者巧妙利用力学原理,使穹顶重力平均分配到下面的穹隆,穹隆重力又靠下面的券拱支撑。更有人说,当初建造时,是采用逐层砌砖,中间填土的方式,完工后,再把中间的土掏空。喀什地处地震多发带,虽经几次强烈地震,香妃墓却奇迹般的完好无损。
游香娘娘庙
清?肖雄
庙宇巍峨水绕廊,纷纷女伴谒香娘。
抒诚泣捧金蟾锁,密祷心中愿未偿。
以前维吾尔妇女在主墓室的墙上插有红、绿布条的布条枝,但2002年8月的一天,自从发生了一场大火后,主墓室的墙上就再也不允许插布条枝了。但至今,还有一些妇女来摸门上的蛤蟆锁,乞福。
一首诗,一把金蟾锁,却让历史变得非常具象、深刻。
“迪里夏罕”——苏黛香
苏黛香:维吾尔名字迪丽夏提?汗尼木的意义。迪丽夏提是同心同德的意思,因为她在喀什期间,兴修水利、修建道路为当地老百姓作了许多好事。而汗尼木是维吾尔族对高贵的女士的尊称。苏黛香是汉族女子。关于她的身世民间有两种说法:一种说她是一个卖艺人的女儿,她的父亲武功高强。一天看到一伙强盗在劫持一个富商,于是拔刀相助,打跑了强盗,救了富商。而他所救的人正是乾隆皇帝。乾隆皇帝要给他封官,给他珠宝他都坚辞不要。因为他已经习惯了在江湖云游四方,而唯一放心不下的是他的女儿。于是乾隆皇帝将他的女儿收为义女,养在宫中,最后嫁给了土尔地。另一种说法,说她是乾隆皇帝手下一个大臣的女儿。
苏黛香,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女人,远嫁异族男子—图尔迪公,被喀什噶尔人亲切的称为“迪里夏罕”(意为宽宏大量)。在她回喀什埋葬图尔迪后,再未回到内地,而是和当地维吾尔人同甘共苦,做了许多感人至深的大事,死后归葬于此。
民间传说
香妃墓附近的大涝坝,周围方圆一公里的居民都喝这个水。人们在附近开餐厅,这里逐渐变成了集市
苏黛香捐资修建,解决了人民的生活难题。
香妃墙的由来
香妃墙的由来。一天,乾隆皇帝做梦,梦见一个绝色佳人骑着黄龙左手拿着一个铁杆金枝玉瓣花,右手拿着一个黄金镶玉大印从西方而来。于是命令大臣沿西而来一路寻找。大臣在王宫附近的土墙上,看到一个美丽的维吾尔族少女靠在城墙上,左手拿着一支沙枣花,右手拿着一个土陶碗乘着一碗酸奶子。马上认定这就是乾隆皇帝梦中的姑娘,而这个姑娘正是“依帕尔汗”,于是就进了宫。
通往天堂的道路
主墓室除了这些还有更值得一看的就属建筑风格了。它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典范。主墓室底面横长35米,纵深29米,通高26米。整个建筑是用石膏和泥坯修建而成的,没有使用一根木头,大家一定不能相信如此高大的建筑没有采用一根木头,怎么能够伫立三百多年?首先请看墓室顶部,中央是一个半球形的圆拱,直径达17米。中间的大穹顶分别由下面四个尖形的拱支撑着,再由里面的三个小拱支撑着外面的四个拱,起到了分解压力的作用。这种建筑方式充分利用了几何学和力学原理。这边墙体的厚达5米,墙体中间有一条通道可以通向建筑顶部,还可以在墙壁里面转一圈出来,为了安全起见现在已不为游客开放了,只起到通风的作用。
"香妃墓门前的大锅饭"
爷爷亲口告诉我,以前在秋收以后的8月底,9月初会持续一个月的时间,附近人家轮流负责煮大锅饭,阿訇、毛拉都参加,朝拜霍加的活动。富裕的人家捐羊、牛,穷人家捐鸡、小麦或者是包谷。煮饭的人把捐献的东西洗净后,统统放在一口大锅里熬粥,锅很大,要上梯子才能舀锅里的东西,舀饭的勺柄上绑着长长的坎土曼的把子。由于锅太大、东西多,水面上稍微有一点动弹,饭就熟了。成千上万的穆斯林都来吃,场面很壮观。
现在的三小附近过去国民党统治时期,提倡文化教育,修建了有走廊很好的苏式学校。男女分校,相隔近一公里左右,由于盖楼挖了两个大坑,人们就在坑里种上了桑树和杨树,于是附近就有了一个桑树林(维吾尔族认为摇桑树可以洗罪)和一个杨树林。学校周围建有茶苑、餐厅、娱乐厅。
爷爷原来煮过大锅饭,在附近课税。秋收后,收十袋麦子,九袋麦子自用,一袋麦子入公共仓库,供教师使用。
香妃墓附近的大涝坝,周围方圆一公里的居民都喝这个水。人们在附近开餐厅,这里逐渐变成了集市。
造型别致的“吉那孜”
高礼拜寺内停放一具用不锈钢制成的送葬用具,维吾尔语:“吉那子”。按维吾尔人的丧葬习俗,尸体全身洗净,用白布缠裹,安放尸架(吉那子)上,抬着吉那子先去清真寺请伊玛木或阿訇为死者念经、祈祷,然后,由亲属和友人以及众多送葬人群抬着吉那子去墓地安葬。葬礼结束,要在人死后的第三天、第七天、第四十天和周年举行“乃孜尔”。乃孜尔期间,客人分别被安排在两个房间,男女分别接待,屋里不播放音乐,也不许说话和高声谈笑。
关于金大门
有人说香妃墓的门楼过去镶金,所以叫金大门。其实,不是这么回事,因为霍加是圣人的后裔,非常有名望,人们到这里朝拜后都非常自豪,就象找到了金子一样,回去后言辞凿凿,说我到了金大门,其时,这只是一种心情,并不是门上真正有金子。
寄托真挚的美好愿望
“金花银叶”
沙枣花(二首)
王子春
铜枝银叶碎金花,玉立亭亭塞作家。
此到幽兰香蓰倍①,可怜郁郁老风沙。
五月香飞沙枣花,寄悉芳草在天涯。
嗜痂一自香妃去,插遍边城百姓家②。
①蓰倍:五倍。②传香妃体出异香乃喜沙枣花之缘,故时人皆仿,折花插瓶。
1764年乌什县农民发生反对官府强征“沙枣树”的暴动。
据民间传说,香妃出生时体有奇香,以后沐浴沙枣花,遂香气袭人,所以被称为“伊帕尔汗”意为香姑娘。香妃远嫁京城后,难解思乡之苦,乾隆皇帝于是派人历时数年,将沙枣树从西域移植京城,从此,“金花银叶”成为美与传播美好爱情的见证。
经常有求子、祁福的妇女来此祷告,往往应验,灵异非常。以后就有人在这里悄悄植下两颗沙枣树,如今已枝繁叶茂。
香妃墓诗意解读
许多年前,我有一个心愿,用尽一生走遍新疆各地。饱览山川美景,笑谈人世际遇,造访民情习俗,追溯历史古迹。
许多年后,我辗转飘零,来到了西部最富有民族特色的“香城”——喀什,并且近距离观看
“为您的出行指点江山,让您的旅途细微、动情,五彩斑斓,是我忠实的心愿。”伴随着香妃墓讲解员的介绍,我来到了声名远播的丝路名城喀什——香妃故里。
香妃墓又名阿巴克霍加麻扎,地处喀什市东北郊5公里的艾孜热特村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占地面积72亩。正门前地势开阔平坦,四周古杨参天,荫翳蔽日。东侧特设旅游纪念品专卖店和游客中心,西边“圣水池”古树环绕,风光别致。
门楼不大,但十分壮丽。两侧是砖砌圆柱,门墙表面却用蓝底白花的琉璃砖镶嵌,奇诡和谐,富有韵律。与门楼相接的建筑物叫高低礼拜寺。高出地面二三米、坐北朝南的叫高礼拜寺;坐西朝东、较低地叫低礼拜寺。高低礼拜寺远看不为所动,实则小巧玲珑。这里是供附近穆斯林日常礼拜的场所。大多在清晨,可看到虔诚的穆斯林信徒。
高礼拜寺前台用天棚覆顶,后面有祈祷室。廊正中采用藻井式天棚彩绘,木压条拼合和装饰彩绘相结合的艺术形式。四周边梁绘制各种图案和风景,花木漆画;廊檐采用维吾尔特有的石膏浮雕造型。14根木柱精雕细刻,古朴、精美。山水花卉,水墨丹青,描绘出一幅人间胜景,顺从与虔敬……
寺内停放一具用不锈钢制成的送葬用具,维吾尔语:“吉那子”。按维吾尔人的丧葬习俗,尸体全身洗净,用白布缠裹,安放尸架(吉那子)上,抬着吉那子先去清真寺请伊玛木或阿訇为死者念经、祈祷,然后,由亲属和友人以及众多送葬人群抬着吉那子去墓地安葬。葬礼结束,要在人死后的第三天、第七天、第四十天和周年举行“乃孜尔”。乃孜尔期间,客人分别被安排在两个房间,男女分别接待,屋里不播放音乐,也不许说话和高声谈笑。
香妃墓是喀什市现存的第二座大型伊斯兰建筑物,也是今新疆境内规模和影响都算最大的伊斯兰教“霍加”的安葬地。陵园正门朝南,进门后是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庭院,有门楼和高低礼拜寺、主墓室、讲经堂、加满清真寺四大部分组成。另有水池、寺属园林等配属设施。
1880年6月8日,英国人依莱阿斯到达喀什噶尔,游览了阿巴克霍加墓。据他在《游喀什噶尔阿巴克圣墓记》中说,当年这里还设有陵园附属的伊斯兰经文学校,“无数的经院建筑,它是到这里学习神学的学生们的住所。”
门上一把金蟾锁是19世纪的遗物,今尤保存完好。清人肖雄有《香娘娘庙》一诗:“庙貌巍峨水绕廊,纷纷女伴谒香娘。抒成泣捧金蟾锁,密祷心中愿为偿。”所咏即为这一著名古迹。
主墓室又名拱佰孜,为陵园主体,坐北朝南,位于陵园东部。是全疆最大的穹顶式建筑,也是新疆最为宏大精美的陵墓。陵墓四角各立一座半嵌在墙体内的巨大砖砌圆柱,柱顶又各有一小“帮克楼”,四周墙上全用苍绿色的琉璃砖贴面,间以黄、蓝二色瓷砖镶嵌,瓷砖表面绘有彩色图饰与阿拉伯警句。整座陵墓宏伟壮观、庄严华丽,在蓝天的映衬下,给人一种浓郁的神秘感,常使游客流连忘返。
在解放前,陵墓被严重破坏,原墓前乾隆钦赐的匾额和墓顶上纯金镀就的月牙(约重50两),都被人窃走,整座陵墓也破败不堪。解放后,人民政府多次拨款,对陵墓加以保护和修缮,使这座具有300多年历史的古老建筑群焕然一新,成为喀什的一大亮点。
主墓室正门朝南,墓室内高敞明亮。正中离地半米多高的平台下,埋葬着阿巴克霍加及其家族5代72人。按照伊斯兰传统,高大者为男子,小巧者为女子,更小者为夭折的孩子。中央挽一束红花的就是17世纪新疆伊斯兰教“白山派”首领阿巴克霍加,旁边挽一束绿花的是他的父亲,著名的伊斯兰传教士玉素甫霍加。香妃冢在前排右侧,墓冢的标志比较小,不占中心位置。顾一樵《南疆杂咏》:“香风十里安魂出,千载琵琶骨自香。”说的就是此小冢。
阿巴克霍加墓始建于1640年。起初是阿巴克霍加为其父亲玉素甫霍加修建的陵寝。1695年阿巴克霍加死后也葬于其间,因其生前实行了政教合一,名望大大超过了他的父亲,此墓因此被冠以他的名字。
阿巴克霍加墓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典范,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心血和智慧的结晶。墓四周为长方形,底面横长35米,纵深29米,通高27米,建筑全用砖块砌成。沿着墙内墓道,可以旋转攀上穹顶。墓室顶部中央为半球形圆拱,直径达17米,顶部还建有一“帮克楼”。建筑设计者巧妙利用力学原理,使穹顶重力平均分配到下面的穹隆,穹隆重力又靠下面的券拱支撑。更有人说,当初建造时,是采用逐层砌砖,中间填土的方式,完工后,再把中间的土掏空。喀什地处地震多发带,虽经几次强烈地震,香妃墓却奇迹般的完好无损。
“香妃墓“之称,始于清朝末年。传说香妃本命买木热?艾孜姆,自幼体有异香,被称为伊帕尔汗(香姑娘)。作为阿巴克霍加第四代重侄孙女的她,后被乾隆皇帝选为妃子,号称“香妃。”因不服京城水土病故,由124人抬用棺木,历时3年运尸回乡,埋葬在此处。现墓中存驮轿一乘,就是当年从京城运尸的明证。
苏黛香,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女人,远嫁异族男子—图尔迪公,被喀什噶尔人亲切的称为“迪里夏罕”(意为宽宏大量)。在她回喀什埋葬图尔迪后,再未回到内地,而是和当地维吾尔人同甘共苦,做了许多感人至深的大事,死后归葬于此。
“乾隆大帝与新疆阿巴克霍加家族的后裔都是那个朝代的精英,他们用一条无比信任无比尊重的纽带串联起中国东部和西部,串联起不同语言,不同信仰,不同文化,不同习俗的中华民族。民族不分大小,一律平等,和谐统一是民族发展的根本。”
清乾隆二十五年(1760),清高宗颁旨对该墓的管理作出规定:“可派人看守,禁止樵采污秽。其应行修葺分列,并著官为经理,以昭国家矜恤之仁。”阿古柏入侵新疆后,为了以宗教麻痹群众,不惜花费巨款,费时四年,对此墓扩建修缮,于1874年方才完工。但饶有兴趣的是,阿古柏在库尔勒暴死后,曾埋尸西边的小树林中。
香妃墓和香妃的历史、传奇故事,在民间广为流传。一百多年来受到国内外游客的广泛关注,他们当中不乏政要名人,文人墨客。其中,有人留下了这样一则故事,耐人寻味。
乾隆皇帝为了寻找西域仙女,按着梦中的记忆,命人画出仙女的画像,令使臣带着去西域各地寻找。使臣奔波数月之后,终于在喀什噶尔一座挺拔庄严、气势宏伟的麻扎旁,看到了画像中美丽的维吾尔姑娘。姑娘穿着鲜艳的艾德莱丝衣裙,戴着漂亮的花帽,正沐浴在馨香的沙枣树下。使臣把她带回北京,乾隆大喜,封为“香妃”。因她时常思念故乡,死后运回喀什噶尔埋葬。经常有求子、祁福的妇女来此祷告,往往应验,灵异非常。以后就有人在这里悄悄植下两颗沙枣树,如今已枝繁叶茂。
香妃究竟是埋在遵化还是喀什,争论已无关紧要;但二三百年前这桩尘封的历史,的确是一部回肠荡气民族大团结、祖国大统一的颂歌。
神秘的香妃像流落在旅游景区共三张,一为身穿欧式盔甲之半身戎装像,一为身穿西式长裙之全身洋装像,一为身穿旗妆的半身像。但无论如何,都丰富了我们的思维和想象,留下太多的美好与渴望。
讲经堂是伊斯兰教寺院内给信徒讲授古兰经的地方。这里就是阿巴克霍加与其父讲经习典之所。讲经堂分室内和室外两部分,室内尚存一块长约三十多公分青白色点状花纹圣石。据说圣石有祛病去邪的功能,今天圣石上还保留着人们抚摸过的印痕。
讲经堂的校门不翼而飞,令人十分痛心!过去听说,这是斯坦因所为,我宁可不信。十九世纪末,二十世纪初,那些一箱一箱、一批一批流失海外的国宝,记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。有些已经沦为二战的炮灰,有些成为古董店的藏品,有些静静地躺在博物馆的底层,还有些可能已永远的无法追回。以史为鉴,国运昌盛,是每一位来新疆旅游国人的心声。
古典喀什,我们只能相信,没有大宗的交易,只有微薄的利润。一起一落的叫卖声,一闪一亮的花帽,一瓢一飞的头巾,浓云密布的胡须,湖波荡漾般的眼睛,领你走近歌舞奔放的维吾尔人。
加满清真寺也叫礼拜五清真寺,“加满”就是礼拜五的意思。每逢伊斯兰教肉孜节,古尔邦节,每个星期五的礼拜五(居玛日)这天,各地来的穆斯林都在这里举行大规模的礼拜仪式。
香妃墓奇花异草,树木众多。但就属这棵经过嫁接的圆冠榆最为奇特。当门而立,岁月如歌。,看树根133年,而树冠才78年。最为神奇的是,据说围着她转圈:一圈祛病消灾,二圈恭喜发财,三圈青春常在,十圈八圈和天地日月同辉同在。
加满清真寺建于1873年,是喀什第二大清真寺。建筑为平面三合院式,由前廊和后殿组成。前廊由北向南,坐西朝东,长约60多米,由62根精雕细刻的木柱支撑。62根木柱,有一种说法是古兰经第62章,也有一种说法是穆罕默德62岁。62根木柱或雕刻或彩绘,图案和花纹也没有一根是重复的,这是因为分别出自62位能工巧匠之手的原因。
后殿共有21个圆拱穹顶型砖廊,其实是上下墙基线角自然衔接相连相同的庞大建筑群。变化起伏,流畅贯通。就像是21个大喇叭,在神秘、肃穆地气氛中,把阿訇的诵经声,传到城市、田野、和天空。
加满清真寺屋顶、墙体、底层都建有排水设施,伸出屋顶的圆木,中间被凿空,就是很好的排水管。墙体和底层对应建自然流通的水道,外面滂沱大雨,清真寺却安然无恙。
诗人说,踏遍千山万水,喀什噶尔风情最美。但我说,,踏遍千山万水,伊帕尔罕“香妃”的故事更美。因为她天赋的体香,美丽的容貌,率真的笃性和一种美好的感情,吸引着许许多多海内外游人。 香妃草、香妃果、香妃浴、香妃式按摩已逐渐成为人们街头巷尾和茶余饭后的趣谈。
香妃,永远的香妃,一位来自喀什噶尔的姑娘,喀什噶尔绿洲会变得更美。
流传民间的香妃故事
香妃墙的由来。一天,乾隆皇帝做梦,梦见一个绝色佳人骑着黄龙左手拿着一个铁杆金枝玉瓣花,右手拿着一个黄金镶玉大印从西方而来。于是命令大臣沿西而来一路寻找。大臣在王宫附近的土墙上,看到一个美丽的维吾尔族少女靠在城墙上,左手拿着一支沙枣花,右手拿着一个土陶碗乘着一碗酸奶子。马上认定这就是乾隆皇帝梦中的姑娘,而这个姑娘正是“依帕尔汗”,于是就进了宫。
香妃墓和香妃的历史、传奇故事,在民间广为流传。一百多年来受到国内外游客的广泛关注,他们当中不乏政要名人,文人墨客。其中,有人留下了这样一则故事,耐人寻味。
乾隆皇帝为了寻找西域仙女,按着梦中的记忆,命人画出仙女的画像,令使臣带着去西域各地寻找。使臣奔波数月之后,终于在喀什噶尔一座挺拔庄严、气势宏伟的麻扎旁,看到了画像中美丽的维吾尔姑娘。姑娘穿着鲜艳的艾德莱丝衣裙,戴着漂亮的花帽,正沐浴在馨香的沙枣树下。使臣把她带回北京,乾隆大喜,封为“香妃”。
灵魂的濯礼——“圣水池”
“圣水池”占地面积很小,位于门楼左侧、低礼拜寺东南方。池边长满了高大的白杨和茂密的芦苇。每天清晨,附近村民便开始了从不间断的功课,游人踩着细碎的条砖款款而来,太阳爬上树梢,水面上蒸腾起一片柔和的水雾,秀水蓝天与宁静的白杨交相辉映,清风徐来,微波荡漾,鱼群缓缓游动,时隐时现……整个世界上演一处奇诡和谐的乐章。
“霍加”称谓的由来
“霍加”是波斯语,最初是指显贵的人以及富贵的人。后演变为“圣人的后裔”无可考证的圣人的后裔。在新疆的15、16世纪出现了一些霍加、和卓家族。
穆罕默德玉素甫霍加从阿拉伯半岛到西域,正是叶尔羌王朝统治的中后期(统治天山以南,为皈依伊斯兰教义的成吉思汗的后裔于1514年建立,建都莎车)传教事业遇阻后,进入哈密,哈密王把女儿嫁给他,1621年前后生了一个儿子依塔也提拉。后来回到喀什后又开始流亡,1640年死于英吉沙。依塔也提拉继承了传教事业,成为了白山派的首领。为被赶到了克什米尔后,翻越昆仑山请求西藏达赖五世的帮助,达赖五世写信给他的学生,天山北部的统治者噶尔丹请他出兵。依塔也提拉在哈密受到了回民的热情拥护。噶尔丹给其封号“阿巴克霍加”(准噶尔蒙古语伟大的圣人后裔之意),他自称阿帕克霍加(准噶尔蒙古语最伟大的圣人后裔之意),十万大军南下,1680年叶尔羌王朝灭亡。阿巴克霍加接收了噶尔丹调遣,给其上贡的条件,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国家。由于横征暴敛,人民强烈反对,他又把叶尔羌王朝逃亡的国王的弟弟从哈密找来当傀儡。由于其不听调遣,将其杀死后,自己重新执政。1695年,农民暴动,阿帕克霍加死后,他的老婆当政。蒙古贵族进入喀什将其家族成员软禁到伊犁河谷,又重新扶持黑山派当政。
1755年,乾隆征讨企图在新疆自立为王的达瓦奇,格登山大捷后,达瓦奇逃往乌什,被当地的维吾尔族首领活捉后,献给清军。乾隆在伊犁河谷找到和卓家族,命其带兵收复南疆。1757年,大小和卓叛乱,清军在叶尔羌河畔的黑水营被围困,霍加家族的另一支(额色银、土尔地、买姆热艾则孜)坚决反对叛乱,躲到了帕米尔高原上,他们带领一支柯尔克孜族骑兵攻打喀什,解了清军的黑水营之围。1759年清军平定大小和卓之乱后,1760年土尔地携家眷进京,被封为辅国公,妹妹买姆热艾则孜进宫,被封为和贵人。
1764年乌什县农民发生反对官府强征“沙枣树”的暴动。
1788年香妃在紫禁城去世。
在香妃去世前,土尔地也在京去世,他的汉族媳妇苏黛香用124名轿夫,用驮轿历时三年将他的遗体运送到喀什埋葬。
肖雄1892年《香娘娘庙》诗云:“庙貌巍峨水绕廊,纷纷女伴谒香娘。舒诚泣捧金蟾锁,密诗心中愿未偿。”
维吾尔族现在还有习俗:在去麦加朝圣之前,一定要先到阿帕克霍加墓朝拜